《华盛顿邮报》近日报道,部分美企正通过减少进口、产业转移等方式淡化,甚至剔除中国供应商在美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五个月,美国的对华进口同比下降24%,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尽管墨西哥、越南、泰国等地在生产相同商品时缺乏中国的规模优势,但在“去中国化”的总基调下,其正在以“惊人速度”蚕食中国在世界产供应链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资料图片)
但美国研究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称,中国仍可手扼现代化物流与工厂集群,保持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产业优势”。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政府“小院高墙、产业回流、重塑关系”的“脱钩去风险”三板斧无益于缓解当前“制裁限制范围模糊、关键盟国频繁内讧、长期投入难以持续”的现实困境,“安全”因素将难以平衡供给端支出的飙升与全球需求的不确定性。综合研判认为,不安全、不合算的“去风险”将使美国更难满足市场需求,美国供应链政策的调整实施效果或不及预期。
小院高墙、产业回流、重塑关系:美施行“脱钩去风险”的对华三板斧
综合分析认为,美及其盟友正持续推进以“小院高墙”为模式的科技围猎、高额补贴为路径的产业召寻、重塑关系为目标的盟友政策,通过长期、渐进的排他手段,弱化中国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
一是以“小院高墙”为模式的科技围猎或将持续紧缩中国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计算领域等高新科技的竞争优势。美国彭博社称,近日美国总统拜登再签行政令,旨在限制美国企业在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三个领域的对华投资。新加坡《联合早报》称,相关限制令已将矛头对准“开发芯片设计软件和芯片制造工具的中国公司”。韩国《每日经济》称,日韩欧盟等国虽一定程度展现了“不盲从”倾向,但其已然收紧的知识产权保护举措与光刻机、重要原料等相关产品出口限制已表明了“芯片联盟”框架下成员国的基本态度。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甚至直言敦促澳政府加速出台对华法案,排除相关中企在尖端领域的“竞争可能”。美国《纽约时报》称,即使相关龙头企业在华市场不断萎靡,但“补贴+限制”共用的方式成功软化了美国企业界相当的反对声浪,致使美国企业界仍然对可能出台的制裁新规持观望态度,英伟达、英特尔、高通等行业龙头纵然对中国市场不振抱有微辞,仍难据此施压美国政府。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德国《南德意志报》等媒体评论称,半导体三巨头所谓的“以联名会商施压美商务部”更像是针对下一步补贴计划的商业会谈,对高性能算力芯片等关键产品的出口限制将成为遏制中国高科技企业技术迭代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
二是以高额补贴为路径的“产业回流”人为制造了全球经济体与中国的分裂,进而削弱了欧盟等国潜在的对华经贸合作可能。据专注制造业回归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回流倡议”(Reshoring Initiative)数据,美国2010—2020年制造业回流岗位总数约为100万个,但2021年美国制造业回流已经带回了约26万个就业机会,2022年全年更是飙升至35万个。分析人士预计,随着美国相关政策的持续加码,2023年数据将“显著乐观”。财经媒体“前瞻经济学人”称,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叠加美高额的产业补贴政策已导致了欧洲制造业的大范围失血,德、法等欧盟大国不得不以资源进口、与中国进行贸易合作等方式对冲美在油气资源、高新科技等领域的吸血政策,但随着天然气等能源缺口的不断扩大,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一路走低,大量外迁的欧洲企业为获得稳定的发展环境与研发资金,不得不在美推行的相关法案下委身美本土或重新投资建厂,而法案中的排他性规则又勒令相关厂商必须确保原料、技术等关键产品“来自美国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国家”,进一步封堵了相关国家对外经济交流的必要渠道,致使中国新能源产业、5G通信等优势领域难以出海。而吸收了大量欧洲工业的资源的美国则顺势在全球市场上增强自我竞争力,并依靠产业回流补贴、长臂管辖原则等方式断绝了切断了中国经济实体和国际市场的技术、人才、资本流通路径。
三是旨在以“重塑关系”为目标的盟友政策填补中国退场后的关键产业环节。韩国《东亚日报》曾发文抨击美芯片法案“将韩国置于受歧视的牺牲地位”,芯片联盟应推动构建“友邦导向”,建立“可信赖”的供应网络。日本经济新闻称,中国对镓、锗的出口管制一度引发了业内恐慌,在中国仍有反制举措的当下,美国能否如其所言,联合“芯片盟国”形成原料供应、技术标准等相关体系将成为美国“能否安全去风险”的显著标志。英国路透社、法国新闻社等媒体称,中国的出口反制措施意味着拜登政府将加速与“友好国家”共建“可信供应链”,建立关键原材料联合库存和联合采购,为关键原材料建立战略储备,同时构建盟友间新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激励本土企业、盟国企业供需双方的协调与配合,并向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印太地区伙伴扩展合作关系,与利益相似的多边机制建立联系,以丰富供应链、弱化中国全球工业中心地位。
范围模糊、内讧纷争、长期投入:美深陷“供应链去中国化”困境
科技自媒体“国际电子商情”称,美国虽意在以“全链条式围堵”限制中国高新科技迭代,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集成电路等技术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可能使其难以寻找精确制裁入口,美国政府仅能以从行政令到法案的“渐进式调整”逐步收紧口子,但此类制裁天生具备滞后性缺陷,相关资源仍可以第三国“绕道”甚至“转移”的方式继续向中国聚集,中国也能拥有更充裕的回旋余地对供应链进行调整和自我修复,这意味着美国的“单边控制”效果堪忧,不仅技术输华路径难以切断,还会放大企业反弹激烈、市场秩序动荡的竞争劣势,进而加剧盟国对政策摇摆的不信任态度。值得关注的是,美所谓“关键盟友”的对华立场已然出现裂隙。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称,德国政府内部已因对华态度而产生较大分裂。而同为“重要一环”的法国则始终淡化其“盟国”身份,法国财长勒梅尔数次拒绝就美国半导体对华禁令置评。多家欧洲媒体引述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等官员的评论称,在追随美国限制对华投资问题上,很多成员国仍持保留意见,“欧盟经济与美国经济存在差异,应该采取与美国不同的措施以合理保护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和合资企业”“在推出相关措施前应进行严密评估,以减轻对欧盟贸易造成严重冲击的潜在可能”。有欧洲推特网民表示,美强制性地推进“供应链圈子”实则在强迫欧盟放弃传统的“以多元化资源配置维持风险与机遇平衡”的经济策略,“芯片法案更像是科技版马歇尔计划,单一战略的弊端和风险反而将加速欧洲科技力的流失”“法国刚与中国达成了航天、船舶、通信领域的深度合作,德国更无力在短期内全部更换5G设备,欧洲国家实则远未准备好减少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赖”。
此外,美政府“长期投入”的产业政策能否真正落地仍具备较大不确定性。美国彭博社称,“补贴投资”意味着大量资本游说集团将深度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对政客政治生涯有利的项目或将优先于市场与消费红利最大化的项目,社会最终获得的收益难言乐观。英国《金融时报》称,通货膨胀、实体经济萎靡等现实风险拉低了欧美的经济增长预期,且欧美政府以高额补贴促进产业回流、远赴第三方国家从零新建产业配套设施等因素势必造成全球供应体系溢出“代价高昂的冗余成本”,“安全”因素将难以平衡供给端支出的飙升与全球需求的不确定性。科技自媒体“半导体产业纵横”称,“引进一两种产业”的短期投入难以对冲欧美地区长期的“产业空心化”进程,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新能源发电技术、稀有矿物冶炼等关键环节。美国《华盛顿邮报》称,除海量投资补贴高端技术及产品外,低端制造业同样成为美国政府拉拢培植的对象,继而导致美国用工成本相较往年大幅下降,而美国知识问答社区“Quora”观点认为,用工成本大幅下降的根源在于政府的海量补贴而非生产效率的提升,中国在整车制造、稀土开发等多个领域的成功取决于庞大的产业集群和对每一环成本的“极度控制”,短期的补贴政策固然能虹吸大量产业落地,但配套设施不完善、生产链条不成熟、产业链上下游难以接续等限制因素反而会持续削减其风险抗性,继而导致美国甚至世界的产供失衡。“除非美国做好长期、均衡、统一的补贴准备,否则逐利的资本市场将再度重拾对中国产品的选择偏向性”。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0036824号-21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