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北麂邮电所 世界观焦点

2023-02-24 10:41:22       来源:人民邮电报

1987年7月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浙江瑞安撤县设市,迎来了改革开放大发展,这一天也是我到北麂邮电所工作的日子。岁月变迁,我始终与邮电所同命运,历经风雨,一直到今天。

记得当年,邮电所最主要的业务是邮政信函、电报投递、报刊收发投递,还有邮政汇款等。那时海岛刚有了电报,重要的事情只能依靠电报应急。我进入邮电所时岛上已有电话,不过那会儿还没有住宅电话,当时岛上总共有50门磁石交换机,其中有30门基本用于北麂乡政府、边防派出所、银行等单位及几个渔村村委会办公。村委会电话大多安装在村民家里,这些人家有村广播、渔用对讲机,可以直接和渔船及村民联系。当时岛上约有2万人,邮电所通过“飞线”通电话,下岙村跨越300米宽的“八字门”(北麂岛和下岙岛之间的海峡)连接本岛,关帝山村与下岙岛用800米长的“飞线”互相连接。这些“飞线”横跨大海,海风大,而且飞线容易腐烂,如果遇上台风,只能听天由命。我也去关帝山维修过好几次电话,交通很不方便,来回就要一整天。

我到邮电所工作时,当时的所长是林中兴。他是马屿人,新中国成立前在湖岭打过游击。听老人说,1955年北麂就有邮电所了。他是20世纪60年代到北麂的,在我参加工作三年后退休回到瑞安,他来之前就有高寿池、薛仕聪两任所长了。


【资料图】

我和金爱伍都是临时工,我俩是投递员和机线员,负责送信、送电报和电话线路维护。张彩英是海利村人,是话务员,负责接电话。老林的小女儿曾在所里干过临时工,后来没转正,嫁到瑞安去了。张彩英也是临时工,被评为“最美军嫂”后,随军去了爱人部队所在地舟山工作了。据张彩英回忆,那个年代大家都很敬业,几乎没有周日,晚上如果有电话,还要起床继续工作。

那个年代,电话通话质量很不理想,发电报、打电话必须依靠当时部队留下的海底电缆,有时无法使用,这里就会成为信息孤岛。在我读小学时,海岛的主要通信工具还是电报。当时电报由投递员专门送达,像关帝山这样的小岛,没船时要好几天才能送到。电报需要客户签字回单,按字数收费,还要存档保管。听老职工说,那时能穿上绿色邮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北麂岛的驻军是某部队的一个加强营,共有400多人,后来在1975年转移到苏北,只留下一个连驻守海岛,直到1985年离开。在某部队没撤前,邮电所压力很大。交通船鸣笛一响,这个只有10多平方米的营业厅早就挤满了人,部队通信员第一时间就来我们所等报刊和信函。“家书抵万金”对于长期在岛上的军人来讲一点都不夸张。

1985年前,北麂邮电所借用部队的海底电缆,经洞头转瑞安,电报收费价格一致。瑞安电话挂北麂是按照长途电话计费的,比市内电话贵,当时安装住宅电话要几千元安装费,比现在的手机还贵。1990年12月17日,国际航标——北麂山灯塔发光,当时的电话还是我安装的,那会儿还是摇把式电话。1991年,北麂岛安装了首部住宅电话,后来又出现了大哥大。那时北麂没有基站,打电话要到屋后的山上去打。2004年是北麂岛电话发展的顶峰时期,共有450多部固定电话。1985年,最后一个驻岛的连队离开了海岛,1987年,邮电部门无法维护海底电缆正常工作,北麂岛的对外电话以及电报业务几乎瘫痪。

1987年7月,瑞安撤县设市,海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市领导十分重视海岛通信建设,市政府专门发文成立了北麂无线特高频电话领导小组,研究促进海岛通信发展的相关事宜。当年9月,北麂岛无线特高频电路开通,尽管只有一条,却成为北麂岛唯一的电路出口,包括来往电话、电报业务都依靠它来运转。当年11月,北麂发生特大翻船事故,这条电话电路和电报电路高负荷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排队等候接打电话的人很多,我们加班加点,从不叫苦,确保事故期间电路畅通。为此,北麂邮电所还获得了市政府的奖励。

1997年,几经波折,北麂岛开通了微波程控交换机,从此告别了“摇把式”电话时代。2004年,温州、瑞安、洞头三个地方的电信、移动公司召开协调会,最终确定打破行政区域,从洞头开通微波连接到北麂,解决了微波存在的问题。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很快。现在,岛上人人有手机,随时可以上网看信息、刷抖音、打电话。北麂邮电所几经变迁,于1998年实行了邮电分营,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坚守海岛。

岁月流金,潮起潮落。对我来说,岁月就是财富,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努力工作到退休,在平淡的日子里为北麂的发展继续服务。

(作者系中国电信浙江瑞安分公司员工)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0036824号-21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